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1 古建筑物術語和定義
古建筑 classical architecture
清朝及其以前有科學、歷史和藝術(文物)價值的建筑物
仿古建筑 antique building
QX/T 2006—67
在原來古建筑地理位置上或參照其歷史資料,采用現代結構重新建造的建筑(物)。
廡殿 hip roof
廡殿是中國古代建筑物屋頂等級最高的形式。其屋面可分為前、后、左、右四坡,并由前后坡相交
形成的一條正脊及前后坡與左右坡相交形成的四條垂脊組成了四個坡面相交界處的五條脊,因此廡殿又
稱為四阿頂或五脊殿。廡殿的屋頂構架宏大,四個坡面的舉折曲線均作“反宇向陽“的弧線形,四條垂
脊均有回囊。正脊部位多位大脊作法,兩端帶有吻獸。
硬山頂 gable roof
古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琉璃瓦屋頂呈前后兩面坡,兩山以墻封砌至屋頂,不露棱頭。與懸山頂建筑的主要
區別為兩山沒有出稍部分,是常見的建筑形式,其建筑等級略低于歇山、懸山等類型。
歇山頂 hip and gable roof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中的一種。從其外觀造型上看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類似于兩坡形式
的懸山,下部類似于四坡形式的廡殿。由于其獨特的結構,明清時歇山屋面上的脊及梁架結構多采用收
山法。歇山建筑屋面上的脊分有正脊、垂脊、戧脊、博脊等,除博脊外在各坡面交界處共有九條脊,故
又稱歇山建筑為九脊殿。在早期,歇山建筑上部山尖博風處多有懸魚及惹草等飾物。歇山的山花板為木
質,在建筑的空間高度上除單層外也可作重檐。因其造型精美,所以應用較為廣泛。
懸山頂 overhanging roof
亦稱挑山。懸山是我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之一,屋面為前后兩坡,其桁檁挑出兩側山墻或山柱,形
成出稍部分,故稱之為懸山。懸山建筑兩山多位封砌,只露檁頭或呈階梯狀暴露木架的五花山墻及從臺
明砌至大梁上部以象眼板封堵的形式,其挑出的檁頭多以博風板加以封護。在早期的懸山建筑中,博風
下緣多飾以懸魚及惹草。由于懸山建筑在兩山處加長,暴露構造,因此對于木構架的透風防腐十分有利。
戧脊 gable ridges
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頂中,其兩個斜屋面交接處所形成的外角。又稱岔脊,是中國古代歇山
頂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古建瓦,和垂脊成45度,對垂脊起支戧作用。重檐屋頂的下層檐(如重檐
廡殿頂和重檐歇山頂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戧脊,稱重檐戧脊。對廡殿頂自正脊兩端至房檐的屋脊,
一說也稱為戧脊,但另一說為垂脊。
攢尖頂
QX/T 2006—67
中國古代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各戧脊的木構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于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
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有方形、圓形、
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園林建筑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
寶頂 precious dome
建筑構件,用于封護攢尖頂雷公柱使不受雨水等侵蝕,所用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形狀有圓形、束
腰圓形或寶塔形。具有豐富的裝飾性。一般由底座和寶珠組成,寶珠常用粘土或琉璃制品,有時也用銅
胎鍍金。
吻獸 animal finial
置于正脊兩端的獸件,早期為鴟尾,發展至明清,演變為銜脊的龍吻。
寶盒
某些重要古建筑,原建時砌入正脊中部的金屬盒,內裝有“避邪“的金屬制品等。
正脊 ridge tile
屋頂上前后兩坡屋面相銅瓦交處的屋脊。
檐墻 eave wall
建筑物前或后屋檐下隨檐柱砌筑的墻。
垂脊 gable ridge
廡殿頂自正脊兩端至四周的屋脊和歇山、懸山、硬山頂自正脊兩端沿前后坡垂直向下的屋脊。
山墻 gable wall
建筑物兩端沿進深方向砌筑的墻。
臺基 platform
建筑物底部高出室外地面的磚石平臺。
QX/T 2006—67
4
檐頭
屋檐的外挑部分,一般指自檐柱中心線至飛椽外端。宋稱檐椽端部為檐頭,飛椽端部為飛檐頭。
飛椽 flying rafter
置于檐椽外端之上,使屋檐繼續向外伸挑的方木椽。
檐椽 eave rafter
木構架中最外側一步架上的椽,一般常向外抻挑構成挑檐。
檐柱 eave column / peristyle colunm
建筑物周邊或前后屋檐下支承屋檐的柱子。
垂獸 animal on gable ridge
垂獸瓦作構件的名稱。安裝在歇山頂、硬山頂、懸山頂建筑垂脊最下端連座或垂獸座之上的瓦獸件,
用以封護兩坡瓦壟,起防水作用。垂獸頭一般形似蟠獸并有兩角,中間掏空是為了穿按垂獸樁和易于燒金屬瓦
透,如系琉璃垂獸則通體皆需著以釉色。
|